海南“海上丝绸的道路”文化资源的美术课程转化

点击数:100 | 发布时间:2025-08-12 | 来源:www.wzhile.com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7-0125(2016)07-0217-02

    “海上丝绸的道路”是名副其实的跨文明、跨文化线路,它是东西方文明的汇聚处,各民族人民的文化长廊,它所连接的港口、庙宇、城市、村落、建筑、墓葬、水下沉船等是古时候产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具备要紧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近年来,泉州、南京等9个城市提出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海上丝绸的道路”已经成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最庞大的一个系列遗产。

    海南岛是“海上丝绸的道路”中外文化交流的要紧前沿。海南陆地与海洋现已发现的与“海上丝绸的道路”有关的遗迹和遗物,既有历史文献、水下遗存,也有考古遗迹、历史建筑。现有标示和登记的水下文化遗存136处,已经确立的海上文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1]。华光礁一号遗址挖掘已完成,2011年由海南博物馆推出的“大海的方向――华光礁一号沉船探秘”专题展,曾先后在北京、新疆、浙江、甘肃、日本东京等地巡回展出并获得巨大反响。本岛的一批古时候港口、古村落、古窑址、古墓葬、古建筑正在挖掘、修缮和整理。除此之外,谭门渔民出海更路薄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怎么样将丰富的海上丝绸的道路文化转化为美术课程资源,以达到两者的互动进步,正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1、海上丝绸的道路文化资源的搜集和整理

    “海上丝绸的道路”文化是外来文化和当地文化的综合体,在长期的生活劳作中相互影响、吸收和融合,显现了包容性、变异性和进步性的文化特质。为了全方位展示其文化特质,大家不但应该看重现有历史文化遗迹的整理,更应该关注对其丰富的人文价值和精神的挖掘。可以通过互联网、报纸、参观展览、现场调查等多种渠道,采集与丝路文化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等不相同种类型的资源。具体如下:

    文字资料:通过互联网、书本和报纸,研究“海上丝绸的道路”文化遗迹的进步背景、近况。

    图片资料:通过互联网、书本和观看展览,研究海南“海上丝绸的道路”文化的概况、艺术特点。

    影像资料:通过实地考察,采访丝绸的道路文化遗迹的有关专家、当地居民等,拍摄音像资料。亲身体验丝路文化历史遗迹的风貌、现存情况,还可激起学生的情感。

    2、海上丝绸的道路文化遗迹的整理

    “海上丝绸的道路”文化资源的研究一般包含资料整理和筛选、本体研究两方面。

    (一)资料的筛选和整理。“海上丝绸的道路”文化积淀着历史、文化、艺术、生活方法等各种各样的文化内涵、价值和信息。海南“海上丝绸的道路”文化遗迹大致可分为“海洋文化”:如现在已挖掘完成的华光礁一号。“南洋文化”:海口骑楼老街、文昌铺前老街、琼海博鳌蔡家老房子等;“伊斯兰墓葬文化”:三亚的藤桥古墓、梅山古墓群、大蛋古墓群、回新拱北古墓群和陵水的干教坡古墓、土福湾古墓群。古港古码头:海口白沙律、文昌清澜港、琼海潭门港等。古村落:三亚藤桥凤凰镇的回辉村、回新村等;古窑址:海南岛东部的福安窑和西部的碗窑村窑;更路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海南“海上丝绸的道路”文化遗迹多且零散,但具体转化为美术课程资源时,只有那些能唤起大伙共鸣,即有肯定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的内容才能引入其中,且要依据创作主题和文化历史脉络的主线,最后显示的是具备故事情节、文化价值、进步脉络的统一体。

    (二)资料本体的研究。资料本体的研究包含横向比较、纵向比较、与其他学科常识的联结三个方面。

    1.横向比较:横向比较是指不同地域历史文化遗产的比较,关注其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如三亚藤桥古墓的“双墓碑”现象,就不同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的穆斯林墓葬形制,体现了不同区域的差异性。[2]

    2.纵向比较:纵向比较是指“海上丝绸的道路”文化的的变迁和进步,如三亚藤桥古墓的墓碑纹样就体现了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在艺术形态上的差异性,早期的花纹粗犷,中期的墓碑纹饰则以文字组成的“长生鸟”为主,装饰性变强,而花纹图案却变小,体现了在年代变迁中艺术形态的变化。

    3.与文化价值的联结:“海上丝绸的道路文化遗迹”包括了诸地域、历史、人文的信息。类似史前艺术研究者对史前?^面纹饰岩画的文化内涵的挖掘。[3]诸如三亚藤桥古墓群中的圆月纹饰,象征着真主与众不同、完美无缺的宗教观念,宝瓶圣树纹则象征着生命之水。这类图腾含义无不反映了穆斯林群体的生活风俗、宗教信仰和审美精神。

    只有将“海上丝绸的道路”的文化遗产置于完整的时间和空间下,才能形成整体的历史文化脉络,显现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选择承载海上丝绸的道路文化的视觉图像。“海上丝绸的道路”文化资源要转化为美术课程资源,第一步就是要探寻承载这类文化的视觉图像[4]。如华光礁一号古沉船的船体、瓷器的造型、材料、色彩、花纹等都是可直接转换的视觉图像,而它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信息,只有联系具体的历史和人文社会背景,才能显示其特殊意义和文化价值。这样,其视觉图像的资源就不止是残存的船只和瓷器等货物,还包含了更深层的人文价值、历史故事等的表达和解释。

    无论是有形的物质资源,还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资源,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视觉图像符号,由于只须是人类创造的任何一种文化,势必具备肯定的生活情境,生活情境本身就是一种图像[4]。因此在美术教育中,通过挖掘这类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其显现出来的图像作为学习的材料将相当丰富,有益于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获得常识和经验。 (四)图像转化与创作。视觉图像的探寻是前期的要紧工作之一,但这类视觉图像适不适合课程主题,如何借助和表现图像,选择何种艺术表现形式(绘画、雕塑、绘本、数字媒体)等,要依据学生的年龄、接收程度、兴趣喜好等原因,也只有当这类资源真的进入教学活动中并得以达成时,其资源的转化才是有意义的。但无论选择何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是文字、图像和创意结合的统一体,所以它绝不是视觉图像的简单拼凑。这就需要教师主动探寻美术与各学科的结合,引导学生在创作中重视整体文化的研究和挖掘。

    3、关于课程与教学

    (一)推行方案。本教学设计以“海上丝绸的道路”文化为主轴,结合创意形式进步具备美学特点的图像作品,比如“海上丝绸的道路”文化遗迹的有关故事、造型、色彩、情境等,并拓展其外围商品的开发。

    推行构造是通过图像、文字、创意三方面的课程设计,让学生知道创作的过程,学会文化符码的译码和编码能力、实践能力。在创作完成后,一方面举办设计成就展,从中选择出色的作品,与出版社合作印刷与发行;其次,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达,注册公众号,将整理后的“海上丝绸的道路”文化的资源、创作成就与创作过程等编辑为微信订阅号文章,此种方法低廉、快捷,具备非常强的传播性,可以有效地达到促进丝路文化传播和影响力的效应。另外,也可以投放于有关平台、旅游网站、教育网站等,以此来达成社会职员的共享,以扩大教学成就和推进丝路文化的传播。

    (二)课程与教学。
    1989年,美国当代课程理论家威廉?派纳在其《后现代课程观》中,将课程作为一种文本,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民族、文化等背景下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来探寻课程的意义,将来现代课程观理论指导本次丝路文化资源课程开发的具体实践,将“海上丝绸的道路”文化变为一种课程文本。大家改变局限于文本表象的研究,对这种“文本”资源打造在不同时期社会、历史、政治、经济背景及不同民族信仰和审美精神上来理解,进行不同角度的解析,从而形成多元化的理解和创作,有益于“海上丝绸的道路”文化资源更地的转化为美术课程资源,还有益于学生更全方位地感受和认可丝路文化。本计划课程与教学研发的重点包含:

    (1)结合校内外资源协同教学:达成校内外资源共享,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和校园,有目的地到现场考察,借助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合作为教学的辅助,有益于学生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2)跨范围课程的整理:以海上丝绸的道路历史遗迹作为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历史、生态与艺术跨范围课程的整理,达成跨学科常识的互动与促进学科间对接的可能,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进步学生学习辅导的机制:第一是课程前学生能力的认知,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专业能力和素养,如有些学生善于手绘,有的善于摄影,确定学生善于的艺术表现形式。第二是过程中的反馈,准时有效地把握学生学习状况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拟定多元化的评价指标: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卢姆觉得,评价不是为了区别而是为了改变。

    因此,增加阶段性评价,将教学过程分为若干个时间段,进行不同时间段的评估,能够帮助师生一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准时做出细节的调整。[5]

    4、结语

    “海上丝绸的道路”文化是东西方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动、共存共荣的综合体。保护和复兴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全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要紧组成部分,具备人文教育的功能,通过对丝路文化资源的整理,转化为美术教育资源,拓展了美术教育的形式和内涵,同时可以帮助教师及学生剖析和认可丝路文化价值,并通过艺术形式与其他文化互动交流,为海南丝路文化的传承、进步和革新提供新渠道。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