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的研究急待加大

点击数:824 | 发布时间:2025-08-17 | 来源:www.sczycpa.com

    (一)“农业产业化”定义的提出

    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在总结农业和农村进步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进步策略而第一提出来的。进入90年代,山东推行按产业化组织农业生产的新思路,组织引导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围绕主导产业和商品,实行地区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并获得了显著效果。潍坊于1993年初率先提出“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地区布局,依赖龙头带动,进步规模经营”的农业进步策略。同年4月,山东农委组成专门调查组赴潍坊及其所辖县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按产业化组织进步农业的初步设想与建议》的报告。
    1993年7月18日和8月19日,农民日报》两次刊登了时任山东农委主任的王渭田同志的文章《产业化是进步市场农业的重大策略》。这篇文章是已知全国性报刊上有关农业产业化的第一篇文章(姜奇平,1997)。

    “农业产业化”的定义一经提出便引起上上下下、很多方面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更是在全国掀起了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热潮,并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看重。
    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以超常规的篇幅和版面介绍了潍坊进步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并配发了题为《论农业产业化》的社论。
    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国内《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的纲要》明确提出,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改革”,要“鼓励进步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进步联结农户的中介组织,大力进步贸工农一体化,积极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积极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产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二)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的近况剖析

    近几年理论界围绕农业产业化作了广泛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实质和基本特点;②农业产业化产生和进步的条(缘由)和客观势必性;③农业产业化与农村改革、农业进步的关系;④区域农业产业化进步的策略、规划和政策建议;⑤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在上述几个方面中,大伙对第二方面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在其它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建议分歧。据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的综述(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1997)理论界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实质的认识至少有11种看法。本文觉得,建议分歧是由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导致的。总的说来,现在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从剖析角度看有人侧重从宏观进行研究,也有人侧重从微观进行研究,而从“产业”这一中观层次,将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加以全方位研究的却较为少见。

    有不少同志侧重从宏观的产业结构和产业进步角度来研究农业产业化。他们大都觉得。农业产业化,与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衣业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等是个问层次的定义,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表现形式。还有一个一同之处就是他们大都只提出促进农业产业化进步的政策建议.而一般不深入讨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内部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问题。因为研究问题的立足点不同,他们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也存在三种不一样的看法:①从农村经济进步的全局来认识农业产业比c即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咆括种植业和养殖业)与其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关联产业的协作与联合,而不是“质”的归一。对于这种看法来讲“农村经济产业化”比“农业产业化”的提法更适合(秦少伟,1997)。②从农业产业化未来发展趋势来认识农业产业化。即因为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农业还不太像产业,要用现代科技和现代工业来改造传统农业,“农业产业化即农业的工厂化生产”。总之,要把农业“化”到工业方面去,或者“化”成工业那样(陈吉元,1996)。③从农业产业的分化和综合来认识农业产业化。即农业不只包含农林牧渔业,而且包含与农业有关联的工业和服务业,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个范围全部内容的总和”(张慎,1996)。农业产业化已不止是农业与其关联产业的协作和联合,而且是它们“质”的归一。这种看法与第二种看法正好相反,它不是把农业“化”到工业方面去,而是要把农业关联产业“化”回农业。

    也有不少同志侧重从微观的产业组织角度来研究农业产业化。他们大都觉得“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一体化”等是同一层次的定义,或“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简称(牛若峰.1997)c他们均强调农民的创造性和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的主体地位;觉得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在市场机制用途下,为获得某种利益而自发进行的诱致性规范(组织)革新;假如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仅通过市场打造产品交换关系就不可以称之为农业产业化。牛若峰则进一步提出了判断某一经营实体是否产业化经营的三个标准(牛若峰1997)。但在农业产业化产生的因素方面却又存在肯定的分歧。一种看法觉得,“农业产业化的经济学内涵是外部规模经济”(甘舒宁、钟甫宁,豆998),“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农户与市场的有效连接”,是农户为解决家庭经营的外部环境(增强学会信息的能力,提升谈判地位等)而进行的组织革新(丁力,1997)。另一种看法觉得,“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化、社会化和集约化为特点的农业纵向合作化的过程”,“集约化就是需要农业应以适度的资金、土地和技术、管理、劳动的投入,达成高效率的经营”(杨旭,1997)。因此,农户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追求的不止是外部规模经济,还有内部规模经济。总的说来,从微观角度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研究,还缺少深度,有待进一步分析。胡定寰的博士论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来研究农业产业化,并提出了“微观农业产业化”的定义(胡定寰1997),具备肯定的理论价值。

    尽管大部分同志在给农业产业化下概念时,能兼顾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但真正将两者结合起来全方位系统地进行深入研究的并不多见。事实上,现在在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建议分歧正是因此而产生的。如侧重从宏观角度研究农业产业化的同志大都强调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进步过程中的促进用途,而较少考虑农民的意愿和创造性,与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农户之间利益机制的打造,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解也较为宽泛(张开华,1997)。侧重从微观角度研究农业产业化的同志大都强调要尊重农民意愿,看重农民的创造性;要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出要对龙头企业与农民间的契约行为进行规范;要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有哪些用途(王西玉,1997)。但他们对政府通过拟定农业产业化规划和策略,促进农业产业化进步的重要程度认识不足,觉得政府有哪些用途只限于培育市场、提供服务和“当好裁判”(丁力,1997)。

    (三)研究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的必要性

    “农业产业化”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已在全国各地获得了初步效果。但从以上的剖析可知,现在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农业产业化的实践,大家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尚未获得一致建议,甚至有不少同志陷入定义的纷争而不可以自拔①。究其缘由,主如果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还缺少必要的基础理论的指导。

    因为对农业产业化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在一些区域的农业产业化实践中也存肯定的问题。如一些区域不考虑农民利益,使用计划经济的做法,强行回收农商品,以达成“加工增值”;有的区域不考虑市场需要和当地资源情况,盲目确定产业化项目和主导产业,结果给区域经济导致损失;还有的区域对农业产业化认识模糊,不扎扎实实地做工作,却做起表面文章。因此,总结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加大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的研究,有益于科学揭示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实质,有益于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并增强理论研究对农业产业化实践的指导用途。

    本文觉得,农业产业化这一定义应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部,即“中观”层次上加以理解,它是产业经济学(又称中观经济学)的理论范畴。

    2、产业经济学: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一)产业经济学及其理论构造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进步的特殊矛盾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经济学科(郭义钧、邱钧,1997)。这里,“产业进步的特殊矛盾关系”简称“产业关系”,它是指构成国民经济的各产业间的关联关系和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产业间关联关系的实质是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具体表现为直接关联和间接关联。直接关联是指产业间在生产和技术上存在的直接的投入产出关系,如“粮食种植业一食品加工业”;间接关联是指产业间通过其它产业存在的间接的投入产出关系,如“钢铁工业一(农机工业)一农业”。产业间的全部关联大体上就表现为产业间在资源分配和产出上的比率关系。显然,假如产业间在生产技术上没有直接和间接的投入产出关系,这种比率关系便失去存在的依据和理论研究的价值。

    以产业间的比率关系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以经济进步的动态眼光,寻求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并为国家或区域拟定经济进步策略提供依据。它主要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控机制、主导产业的选择、产业的地区分布和空间结构等内容。以实证剖析为基础总结产业进步的规律是这一理论在办法论上的特点。产业结构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准宏观部分”。

    对产业间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直接和间接的投入产出关系的研究,形成了产业关联理论(也称“产业联系理论”、“产业关联剖析”、“投入产出经济学”)。产业关联理论与其说是一种理论,不如说是产业经济剖析的定量化的工具。它借助投入产出表来揭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比率关系及其特点,从而为拟定经济计划和进行经济预测服务。投入产出表最大的长处是可以反映产业(或企业内部)的中间投入和中间需要,即中间商品的运动,这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所办不到的。产业关联理论可以说是产业经济学的“中观部分”。

    以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即产业组织)对产业的经济效益有要紧影响:第一,某一产业的组织情况,是不是维持了该产业内的企业有足够的改变经营、提升技术水平、减少本钱的角逐重压;第二,是不是充分借助了规模经济,使该产业的商品单位本钱处于最低水平。产业组织理论为产业组织趋向合理提出了方向和渠道。它运用价格理论(尤其是垄断价格理论)来研究产业的合理组织,因此,是产业经济学的“准微观部分”。

    [1][2]下一页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